10月31日不仅是万圣节,也是宗教改革日——马丁·路德1517年在德国维滕贝格城堡教堂门口钉上他的95条论纲的纪念日。他的论文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并引发了被称为新教改革的基督教的历史性分裂。但500年后,学者们不确定这个故事中最戏剧性的部分是否属实。
新的共识是,他在10月31日把他的论文寄给了一位大主教,但他可能没有把它们钉在门上,以说明这一点。
之所以说这是件大事,是因为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教堂门上的画面,是人们与宗教改革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历史事件之一。然而,在最近出版的《1517年: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发明》一书中,宗教改革历史学家彼得·马歇尔认为,路德可能并没有如此戏剧性地发表他的论点。根据琼·阿科塞拉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一篇关于马丁·路德影响的文章,大部分最新的学术研究都认为,这件事很可能没有发生过。
“不仅没有目击者;路德本人,通常是一个热情的自我戏剧化者,对所发生的事情含糊其词,”阿科塞拉写道。“他记得围绕那个日期写了一份95条论纲的清单,但是,至于他是怎么处理的,他只知道他把它寄给了当地的大主教。”
事实上,他可能邮寄了他的论文,而不是把它们钉在教堂的门上,虽然可能有点令人失望,但这并没有改变它们的影响。在提纲中,路德谴责了教会出售“赎罪券”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基础是人们可以为自己的罪买到宽恕。相反,他认为人类只能通过信仰获得救赎,而圣经,而不是神职人员,才是最重要的宗教权威。
这些思想形成了基督教的一个新分支——新教。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广义上来说,新教徒占全球21.8亿基督徒的37%。
不管真假,路德将他的论纲顽强地钉在教堂门上的标志性形象,作为宗教自由的象征,仍在回响。1966年,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芝加哥市政厅的门上张贴了一份他的要求清单,以回应其象征性的力量。它甚至成为了一种表情包:《辛普森一家》曾经播出过一集万圣节的情节,丽莎不小心在培养皿中创造了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并兴奋地观察到“其中一个正在大教堂的门上钉什么东西。”
《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方式并不是学者们重新审视路德一生的唯一方面。历史学家也一直在研究他残酷的反犹太主义。除了这些提纲,路德还写了一本名为《论犹太人和他们的谎言》的书,在书中他认为犹太人是德国的威胁。学者Dietz Bering的新书探讨了路德的反犹太主义,他告诉国际公共广播电台,路德主张烧毁犹太人的犹太教堂和家园,没收犹太人的钱,强迫犹太人成为奴隶,并将犹太人驱逐出德国。
当时,他的许多新教徒同伴都反对这些观点,但在20世纪初,纳粹党会利用这些观点来证明反犹太主义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以色列时报》报道,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宗教改革500周年之际发表讲话,称路德的反犹太主义是他神学遗产的一部分,不应该被掩盖。
“对我来说,”默克尔说,“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全面的历史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