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件艺术品时,首先要看的往往是描述。除此之外,这些标签给出了艺术品的标题、创作者的身份和使用的材料。
因此,它们在提供获得艺术作品的途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根据波兰的一项研究,这些解释性通知对公众理解艺术作品的方式几乎没有影响。
发表在《艺术实证研究》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的作者在进行了两次关于艺术品描述的实验后得出了这一结论。首先,他们让107人对波兰列格尼卡萨特赖康美术馆展出的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发表意见。
为了做到这一点,志愿者们得到了包含三种类型描述的小册子(简化,自然和“废话”,这是更抽象和模糊的)。在这些文件和他们自己的意见的基础上,他们被要求评估每幅画的深度和审美吸引力,给它打1到10分。
参观者似乎对各种绘画的解释性文字中使用的语气影响不大。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我们发现,描述的表达语言对艺术品的感知质量和货币价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Psypost杂志在报道这项研究时解释说,令人惊讶的是,当公众不得不对这幅画做出美学或金钱判断时,他们会重视这幅画是否有标题。
为了支持这些初步发现,研究小组从卡尔科诺泽应用科学大学招募了60名一年级心理学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分析第一个实验中文本中使用的词汇,评估其抽象、华丽和“扯淡”的程度,正如学者们所说。
事实证明,与那些词汇简单的工作描述相比,最废话的工作描述给学生留下的语言印象最深。然而,这些文字并没有显著影响他们所描述的绘画的感知质量或价值,这与第一个实验的结果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本研究质疑博物馆或艺术画廊中发现的某些解释性面板的相关性。
如果描述写得好,它可以给参观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工具,让他们对正在观看的绘画、素描、雕塑或装置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它没有能力让他们像有问题的艺术品一样。事实上,正如研究人员提醒我们的那样,“艺术会为自己说话。”(法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