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两场重要会议落下帷幕。本文预测,股市将在震荡中继续上行,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至4月份。关键不在于主要指数的走向,而是要把握住中期持续上涨的主线方向。目前,英伟达在美国股市的股价大幅波动,这可能预示着美股高点正在形成,这与我们之前的预测相符。预计美股将在4月中旬出现大幅下跌,因为届时年报和季报将集中披露,潜在风险也将显现。
因此,结合A股的年报和季报因素,A股的中期调整也可能在4月中旬发生。所以,目前仍有操作空间。
有人夸大了AI的能耗问题,AI已成为未来名副其实的“电老虎”。
短期内,新能源和电力板块表现强劲。美国几位大佬指出,AIGC对电力的需求巨大,几乎是民用电力的数十倍。在此刺激下,新能源股今日大涨,长期低迷的宁德时代股价也大幅上涨。因此,在人工智能大规模商业化之前,人们对电力和新能源的期待再次被激发。但这种上涨不会持续太久。关于电力基础设施,美国和西方虽然多年来一直强调碳中和和新能源,但现在却不再提及。在欧洲,煤电正在复苏。虽然我国煤电项目总装机容量持续下降,但大规模煤电项目仍在推进。2024年1月核准的煤电装机较2023年12月减少3.3GW,投运装机较2023年12月减少5.6GW;2022年至2023年,我国核定煤电装机容量分别约为84.9GW和72GW,同比减少12.9GW;但投产装机容量分别约为25.5GW和52.3GW,同比增加26.7GW。
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是否会退出《巴黎协定》尚不确定。一旦退出,可能对全球气候应对和新能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新能源行业面临的重要不确定性。
国家继续推进煤电项目建设,主要是因为光伏、风能等电力供应的不稳定性。因此,近两年储能项目建设招标增多。但显然,管理层也避免了陷入美国和西方所谓的“绿色清洁能源”的成本陷阱。2022年夏季,我国出现明显的电力短缺,凸显了完全依赖水电、风电、光伏供电的弊端。2022年至2023年,西南多个省份的水电因水库枯竭而面临电力短缺。虽然这种情况在2023年秋季后有所缓解,但未来是否会再次出现仍难预测。
因此,火电的逻辑非常清晰,即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长期稳定的盈利和红利效应。从中期来看,这种逻辑很可能会持续下去。光伏、风能要实现水电、煤电的稳定盈利,成本下降还需时间。相比之下,火电公司的盈利能力更为稳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自2021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股市的基建板块和房地产板块一样,出现了较大缩水。但基建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有所不同。例如,2021年以来,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虽然持续下降,但并非断崖式萎缩。2024年1、2月基建投资规模明显高于2023年同期,市场反应过于激烈。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在一季度达到峰值。
目前,大部分A级板块都在上涨,但基建板块却表现平稳,与预期有一定差距。这种预期差异可能与去年12月以来钢价持续下跌有关,并且具有情绪感染力。
本周六,北方多家钢厂继续下调螺纹钢、热卷价格,每吨价格下调30-60元。此时钢厂五大料产量尚未大幅恢复,铁水日产量保持在222吨,价格低至万吨,钢厂采取措施倒逼焦炭厂家继续压低焦炭价格,迫使焦炭实施第四轮降价,幅度达到每吨110元。目前,整个焦炭行业普遍亏损,焦炭企业与钢厂的矛盾日益尖锐。对于钢厂来说,目前盈利能力不足25%,绝大多数钢厂都在亏损经营。西南部分钢厂持续减产关炉,日产量甚至下降50%左右。
我们之前提到,钢铁行业是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基础。当前钢铁行业面临温饱不足的困境,全行业持续亏损。钢厂产能可能趋于平缓,但钢产量不会大幅萎缩。预计2024年全年钢铁产量仍将维持在10亿吨以上。同时,前阶段钢铁、煤炭价格连续数月下跌,可能是过度悲观预期所致。事实上,短期内,建筑钢材的状况正在逐步好转。
“三大工程”提出后,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了5万套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计划。同时,加大长期债券发行力度,年均发行量可能达到1万亿。2023年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后,2023年下半年真正推进的基建项目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一些负债过高的省份严格控制债务规模,无法再借钱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项目。约7000亿元特别国债将结转至今年执行。这些结转的国债很可能需要在今年上半年到夏季用完。因此,我们对基础设施建设不宜过于悲观。对于今年5%的GDP增长目标,我个人持乐观态度。换句话说,主要股指沪深300不会轻易回落至4月至6月的前期低点,因为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会相对密集。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向的建材板块,耀皮玻璃连续二板出局,应该算是该板块逐渐蓄势待发的信号。对于建筑、工程机械等板块,从板块指数来看,周线层面预计将出现一轮行情走势。工程机械中,杭叉集团三大波再创历史新高,安徽合力也创前高区。这听起来怎么像是熊市的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