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份制银行在代销方面发力,规模超过各大银行理财子公司。 行业产品资产端的债券、存款、二级市场股票持仓均跌至历史低位。
文字| 严勤文
编辑| 胡蓉平与袁曼
财务管理行业的竞争格局持续分化。 16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理财子公司(以下简称“理财子公司”)2023年经营数据。 具有可比数据参考的15家银行理财公司中,有10家机构净利润负增长; 从产品管理规模来看,大型国有银行理财公司多数出现下滑,前三名理财公司以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为主。
眼下正是上市银行年报季。 随着旗下理财子公司经营情况的披露,近一年来理财市场的变化也正在显现。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无论是部分理财子公司的缩水,还是业绩的下滑,都体现了行业正在经历的挑战。
2、理财分项利润缩水
对于银行理财经理来说,过去一年的经营业绩并不亮眼。
素有“零售之王”之称的招商银行在年报中提到,该行资产管理费及佣金收入114.74亿元,同比下降7.89%,主要是由于同比招商理财产品日均规模同比下降。
这体现在银行理财公司的盈利能力上,就是净利润的萎缩。 目前可查询相关对比数据的1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中(统计时间截至4月10日),有10家近一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其中9家出现双倍增长。个位数同比下降。
两大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同比跌幅最为明显,均超过50%。 具体来看,农银理财净利润同比大跌54.67%至15.97亿元,与2022年净利润排名相比,已跌出前三; 建信理财同比下降53.42%至13.23亿元。
另一家净利润减半的公司是农商行旗下理财子公司重庆农商金管。 其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2.51%至1.7亿元。
从整体排名来看,招商理财2023年仍排名第一,实现净利润31.90亿元,但也较去年同期下滑11.22%; 兴银财富以净利润25.82亿元排名第二。 同比下降17%; 前三名中,只有网信金管净利润增长。
不过,仍有5家理财公司“逆势而上”,实现正增长。 其中,两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过10%:民生理财净利润同比增长10.98%至11.52亿元,信银金控净利润同比增长10.11%至22.55亿元。
财富管理公司净利润承压的背后是行业风险偏好下降。 中金公司指出,理财公司产品结构变化将对2023年理财子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构成压力:股票混合产品等费率较高的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中、大批量固定收益+有所减少,而费率较低的则有所减少。 纯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占比上升。
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客户粘性,去年行业着力降低资费率。 “为了留住客户,很多理财公司对部分产品提供了优惠费率,这也会影响盈利能力。” 一位消息人士称,管理行业人士提到过。
3、股份制银行理财子行业规模追赶
净利润的下降伴随着管理规模的缩小。
从行业整体来看,受2022年底债市震荡引发的“赎回潮”影响,2023年银行理财规模出现萎缩,年中就被超越首次由公募基金(规模:27.69万亿元)失去“资管”称号,引发市场关注。
2023年末,银行理财规模较上半年有所回升,但尚未恢复到2022年同期水平。《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 《通知》显示,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现有规模26.80万亿元。 与2022年相比,同比下降3.07%。
这也体现在去年各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规模的变化上。 目前可查询相关数据的1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中(截至4月10日统计),近一半理财子公司的管理规模较上年萎缩,且大部分为理财子公司此前规模较大的大型国有银行。 。
2023年,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的存在将进一步加强。
历史数据显示,2021年末,前三名席位中有两个被大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占据,分别是招商理财(2.78万亿元)、建行理财(2.19万亿元)和工商银行财富管理(20200元)。 十亿)。 截至2022年底,前三名仅包括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即招商理财(2.67万亿元)、兴业银行理财(2.09万亿元)和建行理财(1.91万亿元)。
截至2023年底,理财公司前三名均被股份制银行占据:招行理财排名第一,理财产品管理规模2.55万亿元,同比下降4.49% ; 兴业银行理财紧随其后。 2.26万亿元,同比增长8.18%; 排名第三的是网信金控,同比增长12.34%至1.67万亿元。
虽然没能夺得前三名,但各大国有银行的理财公司依然名列前茅,但大多规模进一步“缩小”。 其中,建信理财规模同比下降约21.55%至1.50万亿元; 农银理财同比下降10.61%至1.59万亿元; 工银理财同比下降8.78%至1.61万亿元; 中银理财规模同比下降7.39%至1.63万亿元。
还有一些财务管理分项管理规模明显增加。 除上文提到的信银理财外,平安理财(1.01万亿元)、交银理财(1.23万亿元)和光大理财(1.23万亿元)三家理财公司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1.31万亿元),规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4.20%、13.45%和10.73%。
资深金融政策专家周益勤分析,部分大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业绩仍略落后于股份制银行,投资者“用脚投票”选择产品业绩更好的资管机构。 同时,各大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客户群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对收入波动较为敏感。 此类客户的风险偏好较低。 部分理财产品转为银行内部存款,进一步加剧了理财规模的流失。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规模分化与不同类型银行的战略有关。 就传统表内信贷业务而言,股份制银行面临一定的信贷瓶颈。 加之净息差收窄、资金成本上升等因素,表内扩张动力减弱,转而专注于财务管理等轻任务。 资本业务。 在此背景下,股份制银行在整体战略制定、渠道策略等方面给予理财子公司更加独立的空间,客观上为理财子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行业环境。
“股份制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有良好的投资能力,在销售端有更多的合作和创新,有效实现了规模的跨越。” 曾钢表示,过去一年国有大型银行信贷增长较快,而且表现依然突出。 境内资产规模扩大动力。 但要实现信贷扩张,对存款端就会有一定的关注和要求,理财与存款之间存在“一盛一衰”的关系。 但从表内外业务来看,从AUM(资产管理规模)来看,大型国有银行仍更具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同业代销已成为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实现管理规模增长的重要途径。
据中国理财网统计,截至2023年底,共有491家机构代销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代销机构数量较年初增加163家。年。 “同业代销已成为多数理财子公司的核心增长方向,严重依赖母行的销售模式逐渐转变为以母行代销为主、代销为辅的销售格局。银行间代销和直销。” 中金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
事实上,不少管理规模实现正增长的理财经理都在代销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例如,兴业银行理财根据其母行年报显示,已为中小银行发展了470多家代销合作伙伴,覆盖6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和390家农村信用机构。 平安银行在年报中还提到,平安理财加强了与银行间银行的代销合作。 截至2023年底,已与40余家银行间银行合作开展代销业务,代销余额超过3400亿元。
相比之下,母行渠道优势突出的大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由于对母行的依赖度较高,数量相对有限。 普益标准报告显示,国有金融公司销售的产品中,只有22%是由其他银行销售的。 这主要是因为符合他们要求的代理机构比较有限,合作的代理机构数量较少,而且还没有与现有的合作机构建立深入的关系。 合伙。
不过,作为2023年唯一一家增加理财规模的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交银理财在拓展海外代销方面也更加积极。 交通银行年报显示,报告期末,交通银行理财对外代销产品余额6625.36亿元,占比53.80%。
4、行业分化,投资者求稳
自2019年第一家理财子公司开业至今已近五年。在此期间,银行理财公司经历了资管新规的变革和发展的高峰和低谷,见证了股票、债券市场的调整,并在波折中不断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面临的挑战也是银行理财机构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
“客户适应净值化需要时间。银行理财产品也处于业务发展初期,很多模式还在探索中。住宅领域的投资需求一直存在,低端投资需求也存在。”风险产品依然强劲,这就是银行理财的强项。”随着投资者思维的转变以及对理财风险的认识的转变,理财公司的规模和收入在长期内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跑吧。”曾刚说道。
中金公司指出,中性预测下,2024年理财行业同比增长6%,规模恢复至29万亿元。 理财相关业务收入预计同比增长4%; 销售手续费收入占比可能上升,主要是跨行代销合作下的销售费率刚性较强。 从机构角度看,规模增长较快的理财机构,其理财业务整体收入增长也较快。
拓展代销渠道对于理财公司保持规模具有积极作用。 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还是要勤奋”。 吸引客户的本质在于加强投研能力、产品创新、提升客户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求稳将成为大多数理财管理者的选择。 中金公司认为,金融机构普遍缩减固定收益+、股票混合型产品规模,增加纯固定收益产品供给; 资产配置方面,体现在存款资产增加,而债券/存款/二级市场股票持仓跌至历史低位,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不敢”纳入配权。
“如果理财产品总是配置大量低波动产品来迎合投资者,就无法充分发挥银行理财多元资产配置的优势,也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未来国内外大资产管理市场的竞争情况; 同时,标的配置不适合债券,尤其是债券。 对短期债券的依赖度过高,如此集中的投资方向也可能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安全产生影响。”普益标准在报告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