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部分地区,人们与一种野鸟——大导蜜鸟——交流,以确定蜂群的位置,并收获它们储存的蜂蜜和蜂蜡。
这是人类与野生动物合作的一个罕见例子,也是文化共同进化的一个潜在例子。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类学家布莱恩·伍德和开普敦大学的鸟类学家克莱尔·斯波特蒂斯伍德是一项研究的主要作者,该研究展示了这种有价值的伙伴关系是如何维持的,并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所不同。他们的文章《人类和蜜?之间的文化决定的物种间交流》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伍德说:“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鸟有能力学习不同的声音信号,这些信号是不同的采蜜社区传统上使用的,这扩大了与人类互利合作的可能性。”
斯波蒂斯伍德说:“蜜?似乎非常了解周围的风景,它们会收集蜂巢的位置信息,然后与人们分享。”“人们渴望这只鸟的帮助。”
蜜?也从定位蜂群中获益:它们吃剩下的蜂巢。
这项研究的发现建立在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的基础上,该研究表明这种关系对哈扎人有巨大的好处。蜜?使哈扎族狩猎采集者找到巢穴的比率提高了560%,并使他们找到的蜂巢比没有蜜?的蜂巢产量高得多。先前的研究还发现,哈扎人每年的饮食中有8%-10%是在蜜?的帮助下获得的。
spottiswood和Wood的研究是与坦桑尼亚的哈扎人(Wood自2004年以来一直与哈扎人进行研究)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的姚族社区合作完成的。
他们之前在这两个社区的工作记录了每种文化吸引蜜?的方式的差异。在哈扎人中,一个采蜜人通过吹口哨宣布他想和这只鸟搭档。(听听哈扎人的声音信号。)
在莫桑比克,瑶族采蜜人会发出颤音“Brr!”,接着是一声喉音“嗯!”(听瑶族的声音信号。)
通过数学模型和音频回放实验,研究小组研究了这些信号,它们对人类的效用以及它们对鸟类的影响。
他们将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蜜?暴露在同一组预先录制好的声音中进行实验。这使研究人员能够测试蜜?是学会了识别并偏爱当地采蜜者使用的特殊信号,还是天生就被所有这些信号所吸引。
坦桑尼亚的蜜?在听到当地哈扎族人的叫声时,配合的可能性是听到“外国”瑶族叫声的三倍多。莫桑比克的蜜?在听到当地瑶族的叫声时,与听到“外来”哈扎族的哨声相比,合作的可能性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这项研究表明,吸引蜜?信号的差异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实际意义的。在采蜜时,哈扎族和瑶族都遇到了哺乳动物,但只有哈扎族用弓箭狩猎。哈扎人的狩猎行为或许可以解释他们不太显眼的口哨声。视频采访显示,哈扎猎人解释说,他们可以逃避被猎物发现,因为他们的哨声“听起来像鸟”。
伍德说:“不仅在哈扎族,在世界各地的狩猎文化中,人们都把哨子作为一种加密的交流方式——在避免被猎物发现的同时分享信息。”
相反,瑶族用来与蜜?交流的喉部颤音-咕噜声信号可以帮助吓跑他们认为危险的动物。
虽然人类和鸟类都可以学习新的信号,但作者认为,鸟类和人类之间的互利关系产生了人类与鸟类交流的当地传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稳定。
伍德说:“采蜜人-导蜜人关系的好处应该是产生持久的、‘粘性的’传统。”